人们能够快速知觉他人面孔的多维度社会属性,如种族、性别、年龄等,并根据这些信息在社会交往中做出决策并采取适当的行动。因此面孔多维社会属性的神经编码机制问题在心理学和神经科学等领域受到高度关注。其中一个存在争议的科学问题是:面孔加工中不同维度社会属性的神经编码是并行进行的还是某一维度属性的神经编码优先于其它维度属性的神经编码?五大联赛买球官方网站及麦戈文脑研究所韩世辉教授课题组结合自己发展的行为实验范式和神经电生理技术,通过系列实验,提出并验证面孔社会属性神经编码的社会任务调控理论,实验发现揭示了社会任务需求对面孔种族和性别属性神经编码时序的调控作用和机制,研究结果日前发表在社会心理学期刊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Attitudes and Social Cognition, 论文题目为“Priority of racial and gender categorization of faces: A social task demand framework”。课题组已毕业博士研究生张婷为该论文第一作者,韩世辉教授是该论文的通讯作者。

该论文报告了七个实验,基于大脑神经活动重复抑制的实验范式,在严格控制不同个体面孔知觉属性差异的条件下,研究大脑如何自发地把不同个体的面孔归类为某一种族/性别的加工过程。行为实验结果揭示了同种族和异种族面孔性别在知觉表征上的差异,异族男性和女性面孔在性别维度上的表征更为聚集,同族男性和女性面孔在性别维度上的表征更加分离。神经电生理结果发现,相比于同族面孔,异族面孔的种族属性神经编码发生更早,在面孔刺激出现后约170-210ms;但是,相比于异族面孔,同族面孔的性别属性神经编码发生更早,这些结果在多种刺激类型(亚裔、白人、黑人面孔)和被试样本(中国被试和白人被试)中得到重复验证。更重要的是,研究通过操纵实验情境中人际交往(竞争、合作、异性交往等)社会任务需求,发现了社会任务需求调控面孔的种族和性别属性神经编码的实验证据。研究结果表明,进行队友选择任务和面孔吸引力评估任务分别影响了人们对同族和异族面孔在性别和种族维度上分类加工的优势。另外,当实验情境中人际交往对象发生了不同于以往 “默认状态”下社交关系的转变(如,选择异族个体作为队友而同族个体视为竞争者,或只能在异族群体中选择异性交往对象),从而使得社会任务需求发生变化时,对同族面孔的种族属性编码和对异族面孔的性别神经编码会在加工时序上显著提前。

该研究基于系列行为和神经电生理实验结果,通过实验操纵揭示了社会任务需求与面孔社会属性神经编码的因果关系,提出了人类面孔社会属性编码的社会任务需求理论,为理解面孔在不同社会维度上进行分类加工过程的认知和神经机制提供了新的理论框架。该项研究得到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和中德中心项目的支持。

Zhang, T., Zhou, Y., & Han, S. (2022). Priority of racial and gender categorization of faces: A social task demand framework.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Attitudes and Social Cognition. https://doi.org/10.1037/pspa0000318


2022-12-10